随着自主择业制度的不断完善,各项制度的配套改革不断深化,选择自主择业的干部逐年增多。他们就业创业时容易受到社会环境、教育背景、家庭和自身等因素的影响,产生自卑、孤傲、焦虑、嫉妒、怯懦、攀比、虚荣和冷漠等心理问题。如何过好自主择业心理关,需要引起足够重视。
李恒在部队医院长期从事医务工作,也考取了中级专业技术职称,临床经验比较丰富。自主择业后他拿不定主意,到地方是去应聘当医生,还是自己开诊所,或者从事其他行业。一方面,社会上关于医患矛盾的报道很多,让他对继续从事医务工作产生犹豫,毕竟在部队医院主要为官兵服务,没什么医患矛盾。另一方面,看到战友自主择业后,有的投资办厂,有的店等等,都混得不错。于是,他不顾家人反对,把有限的转业费投资加盟店,但由于不懂经营,没多久因入不敷出而失败。
李恒的失败,主要是没有正确自我定位,人云亦云,一山望着一山高,盲目看重别人的成功而忽视自身实际。从近几年调研中发现,像他这样创业的干部不在少数,部分自主择业干部在求职创业过程中,容易受周围其他人的暗示和社会观念等方面的影响,选择与多数人一致的行为。因此,要克服盲目从众的心理,根本上要从自主择业干部自我定位做起,客观评价自己的实力和在部队积累的资源,尽可能地调查和了解自己准备进入的行业的真实情况,不能东山望着西山高。
刘杰自主择业后,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,也渐渐想放弃找工作,靠退役金生活。其实,不是没有合适的工作,而是他始终觉得自己在部队是政治机关的干事,平时写的都是材料和讲话,找工作也没有熟悉的专业。如果去创业,他觉得在部队时间长了,对地方环境不熟悉,不敢贸然投资。看着周围转业的战友一个个干得风风火火,他心里越来越不是滋味。
像刘杰这样,对自己的能力和行为不够自信的情况,在自主择业干部中也有一定比例。出于对专业、人际关系、职位、单位发展前景等诸多因素的顾虑,部分自主择业干部对就业感到恐慌和惧怕,内心自卑感加重,导致其不能很好地表现出真实的能力和水平。部分自主择业干部在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时,对自我认知存在偏差,缺乏就业创业信心。他们不能客观评价自身优势与劣势,一旦遭遇挫折与困难,自信心减弱,往往会错失就业机会。
以刘杰为例,克服自卑心理,应当从自身实际出发,可以先从一些小的时评、散文等文章写起,慢慢提高公开发表文章的机率。逐步扩大成果才有机会提升成就感,进而尝试去应聘一些能发挥自身特长的岗位,通过工作拓展人际关系,积累就业自信,形成良性循环。
某部自主择业干部刘涛转业后,去应聘一家公司的业务经理,工作没多久觉得不顺心。因为他看到和自己同时转业的老王,在另一家公司任总经理,待遇比自己还高,管理的人比自己多。而在部队时,老王和刘涛搭班子时是他的副职,现在竟比自己职务还高,心里不是滋味,向公司提出提职加薪要求未获满足后,他辞职了。其实,这已不是他第一次辞职,前几次辞职的原因与这次大同小异。
不少自主择业干部在就业创业前,往往自觉不自觉地有一种与周围转业战友比较、与自己在部队时的待遇比较的心理。
像刘涛这样的自主择业干部,屡次就业受挫,主要是攀比心理作祟。他们在就业过程中,拿自己的工作岗位和待遇等与他人比较。还有诸如应聘单位是否在发达地区、福利待遇是否优厚、工作节奏是否舒适等因素。这往往导致所选择的职业面过窄,呈现高不成、低不就的现象,严重影响就业成功率。
俗话说,人比人,气死人。一味攀比,只能使自己心态失衡、工作受挫。保持竞争的心态,就要脚踏实地在提升自己的实力上下功夫,而不是在不断攀比中自寻苦恼。
张洁在部队是一名通信工程师,工作能力比较强,对无线通信方面的研究比较深,也取得了不少成果。由于在部队期间与地方接触不多,找工作时她感到很无助。一方面,不少公司有对女性应聘者的各种限制要求,另一方面,她一旦工作很难照顾到还在上学的孩子和家里的老人。纠结和无助中,她在家待业三年,年龄越来越大,自己熟悉的通信专业已变得生疏,出去找工作的意愿也越来越淡化,最终放弃工作。
每年的自主择业干部中,有一部分像张洁一样的女干部。受家庭、生活基础等因素影响,她们的顾虑比较多。其实如果在家能过得充实快乐,不工作也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。但如果想就业,却因为顾虑太多而放弃,就有点可惜。这种顾虑可能成为一种羁绊,弱化自主择业干部的就业能力,导致她们对就业比较消极,容易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。目前还缺乏专门针对女性自主择业干部的培训,培训标准设置还存在大而化之、一锅煮的现象。因此,在要求女性自主择业干部转变多虑消极心理的同时,还应当从政府层面组织针对性强的培训,完善相应服务功能,出台优惠政策,鼓励女性自主择业干部积极就业,拓展就业渠道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